任何一个地方,总会有地标性的风物,作为区域人文历史的代言者存在。在鲁北平原上的信阳小镇,汉唐文化遗存丰厚,钟灵毓秀,人文荟萃。近日,信阳镇老粮所作为当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入选滨州市首批历史建筑名录,可谓名符其实。这不仅对建筑本身能够起到很好的保护,也能让后人近距离触摸历史的载体,去了解它所承载的过去,它所隐藏的故事。

信阳粮所原名为店子粮所,建于新中国成立翌年,应用至今已69年。位于信阳镇车里村村西,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具有前苏联建筑风格。目前的建筑完整性、结构稳定性较好,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能够充分展现地域文化特色。

无棣信阳有座老粮所

仓库内十分宽敞,这里临时堆放了些货物。厚厚的墙壁使得这里冬暖夏凉
无棣信阳有座老粮所窗户有些破损,外墙上也不难看出岁月的痕迹

近日,与几家媒体的记者一同实地探访了这座历经69年风雨,满载历史沧桑的老建筑,也得以亲睹了“庐山真面目”。由信阳镇政府出发,沿大济路北行大约二千米东拐,驶入去车里村的东西向乡村公路五百米,老粮所就在路北,大门向南。锈迹斑斑的铁质栅式大门并不显眼,样式上有明显的年代感,大开着的两扇大门中间各有一个大大的五角星,还有“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八个大铁字焊在大门上方,在大门口就能看到那一排青砖墙体的仓库。

作为信阳老粮所主要建筑的这一排仓库,外墙尺寸为长45米,宽12米,大约有一个半篮球场大小,墙山脊高8米左右,上有三齿叉形避雷针。共四间仓库,之间实墙间隔,每间有前后两扇门,八扇窗,两个通风口,屋顶为三角形,整座建筑以青砖、红瓦、实木为主料。原来仓库的瓦也是青瓦,后因风雨侵蚀,破损严重,无处寻找规格一致的青瓦,就全部换成了现在的红瓦。仓库外墙还能模糊的辨认出当年刷写的毛泽东语录,那是岁月的留痕,历史的见证。外面烈日炎炎,库房内却能感受到一丝清凉。由于墙体厚度可达70多公分,冷热不透,所以冬暖夏凉。这样有利于保持仓库内部温度相对恒定,更好地发挥其贮粮的功能。

据附近村子一位老大爷回忆,为建设粮所,从县监狱牢房征调服刑的各类犯人做工。由大庄村一老技师为项目总工程师,负责粮所库房建筑质量。建了三座砖窑专门烧制砌墙用的青砖,施工队安排专人对三座砖窑交来工地的青砖进行逐一上手检验,挑选尺寸标准、型制规整、烧透的砖用于砌墙。烧透的砖才能抗碱防老化吃年载,对于如何判定是否烧透,就用简单的敲击法,用锤子敲击,有金石的清脆之声表明这砖在窑内受热均匀,彻底烧透。三座砖窑的成品砖经此法挑捡,合格者不过三分之一。

无棣信阳有座老粮所

老粮所的仓库房顶有些破旧

无棣信阳有座老粮所

老粮所现在的负责人天宇粮油公司综合经理李宝龙向记者介绍粮所仓库的内部结构

少时,常与伙伴们去故乡村西的两座土砖窑玩儿,所以对于青砖的烧制,我是清楚其工序的。将砖坯入窑码放,封窑点火,先用大火将砖坯里外烧透后,再往窑中不断淋水,待冷却开窑,成品砖就会呈青灰色。其原理是学了化学后才知道的,由于窑内温度较高,淋入的水变成水蒸汽后阻止了空气的流通,使窑内形成一个缺氧的密闭环境,砖中的三氧化二铁被还原成青灰色的氧化亚铁,并存在于砖体中,成品砖也就成了青砖。

“那时,粮所的大门是朝东开的。”对老粮的所有记忆,老大爷如数家珍,仿佛一下子打开话匣子,说起了那个时候粮所的风光无限。建在信阳古城墙内的老粮所位置,也曾是国民党第六旅张子良的营所,那时的城墙大约还有一两千米,宽度可并排通行三驾马车,站在城墙上北望可见马谷山。1945年,八月中秋克棣城,将张子良部击溃,又成了县府所在地,再后来在此地建了粮所。 

无棣信阳有座老粮所

粮所墙体相较于其他建筑要厚一些

这座库容200万斤粮食的粮所建成后,就成为县级粮食管理部门设在农村人民公社的综合职能机构,负责收购公粮、统购粮(主食、副食)及油料等物资,发放居民购粮证、定销粮,办理农转非手续等。在计划经济年代,粮管所发挥了极大的作用。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国家开始实行粮食统一储备,乡镇粮管所遂被取消而成为历史,粮仓也被国家大型现代化粮食储备库取代。

建成后的四十年中,粮所是公社(乡镇)驻地与供销社同样热闹的地方。一度成为全公社几十个村集体储备粮食的地方,曾经这里车水马龙、粮垛满仓。80年代初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又成为农民缴纳公粮的地方。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老粮所不仅是一个公家场所,也是小孩子们的乐园。村里人说,小时候他们放羊,经常会到粮所附近玩耍,爬到围墙上,看粮所里的工人摊晒、装运粮食。胆儿大的,趁人不注意,翻过院墙,跑到晒台上装两裤兜地瓜干用来当零食和喂羊。

对于交公粮,我记忆犹新。生产责任制后,家里分到了九亩六分地,大小十几块,遍布村子的四面八方,最远的距村子四五里。当年留出春地来,那七亩全耩上麦子。第二年小麦获得大丰收,爷爷抚摸着鼓胀挺立的十几大口袋麦子,一脸幸福恬适安详。“家中有粮,心中不慌”。爷爷不让把多余的麦子出粜,也不让存放在面粉厂。经历世道变幻备受生活煎熬的老人,他要守着粮食,每天能看得到,能摸得到,能闻得到,他才觉得安心踏实。为此还雇用了匠人打了一个硕大结实的水泥柜,这气死老鼠的新兴储粮工具就安放在火炕的对面。

无棣信阳有座老粮所

老粮所的大门早已锈迹斑斑,但从样式上还是能看出年代感

无棣信阳有座老粮所

信阳镇老粮所

当年有个口号是“晒干扬净积极交纳爱国粮”,将小麦中的沙砾泥块挑捡干净,下一步就是准备交公粮了。每年粮所集中十几天收粮食,按照当年的公粮征收斤数装好麦子,一大早牛拉人推运送到公社粮所。此时的质检员很牛气,戴一副劣质墨镜,嘴角叼咬着交粮户敬上的香烟,他的金口玉言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你的水分高,你的杂质太多。”他随口一句话就能折腾得交粮人浪费一大天的工夫。合格的交粮者露出喜悦之色,拿了一张小纸条去一间房子开着的一个小窗口换单据,再回村里核销账目。有的人把涨出来的麦子带回家,有的就按照国家收购价卖给粮所,用那一两元到包子铺吃一顿肉包子解解馋,犒劳一下自己。

老粮所现在的负责人李宝龙(天宇粮油公司综合部经理)介绍说,2004年粮食系统改制,信阳粮所被天宇粮油公司收购,依然还是用作贮存粮食。李经理说,这排库房还差一点儿没保住呢。上世纪九十年代,无棣县复建大觉寺,有人提议征购这排仓库的青砖,各种因素影响没有达成交易。看来这世事,也是有定数的。如果当年拆卖了,今天的我们怎么可能见证到这历史的遗存,那会多么地遗憾!

李经理还说了一个发生在粮所内的玄异事件。某年秋夜,明月当空,一个酒后的职工起夜,见一白发老婆婆从西北角蹒跚而来,就问是哪个村的,这么晚了还不回家。婆婆答语,就这附近的,溜达溜达。那职工也就不再追问,第二天回想起来,不禁大骇,那么高的院墙,大门紧锁,老婆婆怎么深夜进的院子?必是某一路仙家!要知道,粮所院墙外就曾是有两千余年历史的信阳城古城墙,不仅有清代张映蛟所建的文人骚客雅集之桃坞,还是“五大仙”(又叫“五大家”或“五显财神”)的栖息地。只是随着故垒消失,它们也都移居他处。

我们还是随着李鸣阶老人的忆述去了解这座粮所藏在记忆中的故事吧。“一到交公粮的时候,粮所就排起长队,得有几里地,大家赶着牛车、驴车,还有的人拉地排车来这里排队交粮食,可热闹了。”今年87岁的李鸣阶老人就是粮所里最早的一批扛大包的装卸工,从19岁就在这里工作。他告诉我们,那时候,这院子里前后都是堆起来的粮垛,还有架起来的大秤负责称重。站在老粮所的空地上,听着老人的叙述,这里仿佛一下子又热闹了起来。装卸工是粮所里最忙碌的人,他们喊着号子,在仓库间架起的木板桥上如履平地,把一袋袋200斤重的粮食安全运到仓库内码垛堆放。老人说,粮所的一间仓库能装约50万斤粮食,全部装满能有200余万斤,一个工人扛一麻袋粮食,工值不到一毛钱。“这里不只是收公粮,还负责各个地方粮食的转运、调配等,那时候这里车辆出出进进的,每天都特别的忙碌,后来农民不用交公粮,也就慢慢萧条了。”

时代在进步,经济社会变化日新月益,基层粮所的功能日趋削弱,大多退出历史舞台,风光不再。如今的老粮所透着无尽沧桑,仓库墙体下部已用水泥加固,曾经的两扇实木门已被铁皮门替代,其中一扇已被封上不再启用。窗户也早就破损蒙了一层尘灰,简单的修补后勉强能遮风挡雨。仓库内临时堆放着其他货物,墙上隐约还能看到曾经的标语口号,墙皮也有剥落,高高的房梁上零散的挂着几个麻袋,屋顶角落张挂着几张蛛网,大概缺少猎物,以致八足将军也缺席八卦阵。裸露破损的青砖、周围一人多高的杂草,标志着这里已少有人打理。略显空旷荒凉的大院内,早已退却曾经的光辉,只留下这排旧仓库静静地伫立着,与后来用于扩容和粮所职工生活分几次建设的几排仓库平房默默地坚守着,打发着悠悠岁月。

社会的发展像一驾前行的马车,在不断的运动中改变着人们生活的风景,这种风景之变或快或慢。了解过作为历史见证的信阳老粮所的前世今生,也许会对这一老建筑产生别样的思考,那就是它所承载的岁月记忆,它所勾连着的独特历史,在新时代衍生出什么样的新含义。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