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喜团儿”曾是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的孩子们垂涎欲滴、浓得化不开的渴求。当那小铜锣敲响在大街小巷的时候,江米糖、大米花还有那高高挂在枣树枝上婆娑着的欢喜团儿,招引着村中的孩子追逐着。那是物资短缺时代孩子们能吃到的为数不多的小吃。如今,在无棣县,一提起信阳镇灶户杨村村民孙长举的名字,不少人知道,这要缘于他所传承光大的“孙记欢喜团”。这几年,“孙记欢喜团”逐渐走出家门,名气也越来越大,成为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据悉,“欢喜团”生产始自清乾隆年间,“孙记欢喜团”第一代传人孙金铭,师承其舅父(东李之口村欢喜团制作艺人),经过多年摸索,孙金铭对欢喜团生产进行大胆创新改造,最终自成一派,形成“孙记欢喜团”。“孙记欢喜团”作为本地的一种小吃,口感甜、脆、香、酥,生产工艺精细,产品玲珑剔透,由彩丝线串连,因寓“团圆快乐,合家欢喜”之意,故深受群众尤其是儿童喜爱。在孙长举家中,房间里到处都是制作“欢喜团”的原料,一家人则都忙着串“欢喜团”。孙长举说,欢喜团儿取名吉祥,象征花好月圆、喜气盈门,很快成为小孩子们的小吃和玩物。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如今,“孙记欢喜团”在制作工艺上不断推陈出新,“欢喜团”由单一的粉条儿花演变为御谷做成,后来又增加了小米花、大米花和高粱米花三种不同制作方法,花色品种也不断翻新,出现了大小不等、造型不同、包装各异的十多个品种:小者如珠玑,五个或十个一挂,下面缀以用麦秆、高粱秸穰染色做的红绿穰花以及用麻或苘麻做的五色吊坠流苏;大的如碗口,里面空心,分别单挂,上下左右各有红黄绿三色米花镶嵌,四面及下端各有五缕穰花吊坠,上悬吊钩,犹如五彩宫灯。欢喜团儿的制作加工,多集中在冬春两季农闲时节,春节前后,正是欢喜团销售的旺季,又加上气候干燥,便于欢喜团儿的制作、销售和保存。


“以前,加工欢喜团是为了谋生,现在不一样了,欢喜团已经成为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孙记欢喜团”第四代传承人孙连德说。


孙连德说,“孙记欢喜团”的主要原料千穗谷(民间俗称御谷)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可预防动脉硬化,利于调节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心肌代谢,可帮助儿童提高智力,促进骨骼生长及形成血液,并可预防老年骨质疏松、抑制癌症,还可抑制过氧化反应、延缓衰老进程。据了解,无棣欢喜团生产是国内唯一对千穗谷籽粒苋进行食品深加工的成功案例。


如今,随着无棣全域旅游发展进程的加快,“孙记欢喜团”也荣获“无棣县特色旅游商品”及“滨州市优秀旅游商品”称号。“孙记欢喜团”及系列产品正成为当地人民群众喜爱并追捧的民俗休闲食品。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