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棣:碣石听风雨,沧海入梦来

无棣“碣石山”(原大山、马谷山)图片来源网络

无棣县,一个地名之谜的县。无棣是水名,有无棣水、无棣沟,“无棣”一词始见于《春秋·僖公四年》“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至于“无棣”是什么意思?至今无解。有学者解为“广漠无尽”或“不毛之地”;有人说古人“无”通“芜”,提出了“广被棠棣”的新见解。芜和无,一多一少,其义相反,千年之谜,只待后人。

山、枣、牛

无棣县有一座山,距海20余公里,春秋称无棣,魏晋称盐山,唐宋称马谷,元明称大山。大山不大,也不高,山体海拔63.4米,山脚周长1600米,方圆0.39平方公里。上世纪九十年代,无棣人多方考证,认定这座山是《禹贡》之碣石,秦皇汉武东巡之碣石,曹操东临之碣石,徐福东渡入海求仙起航之碣石。2001年9月15日,无棣县召开“碣石山复名新闻发布会”,将其“大山”又称“马谷山”“复名”为“碣石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此新闻一出,立即影起了同在渤海之滨的河北省昌黎县的“强烈反对”。一场围绕谁是真正的“碣石山”,展开了十年的地理之争。昌黎县的“碣石山”海拔695.1米,除了秦皇汉武、曹操徐福外,他们还挖出了晋宣帝司马懿、北魏文成帝、北齐文宣帝、隋炀帝、唐太宗李世民等帝王登临过,他们视山如命,对外宣传说:经过时代的沉积和酝酿,已形成了集帝王文化、韩愈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海洋文化等碣石文化体系。无棣县“碣石山复名”更刺激了昌黎,2017年,他们提出将在未来五年打造102平方公里的碣石国家公园。而无棣县前期在历史考证、学术溯源、专家论证、大山复名、乡镇改名方面,仿佛透支了“精力体力”,后期开发显然落后于“竞争对手”。

无棣:碣石听风雨,沧海入梦来

1995年,滨州地区大力发展种植冬枣产业,无棣县打出了自己的口号。摄影:田军

无棣县多枣树,其金丝小枣历史久远,产量丰盛。至魏晋时期已颇为著名,《无棣县志》统计:自1984年到1990年小枣年产量一直居全国县级单位之首。但,魏晋时期无棣属于乐陵郡(国)统辖,各县之枣以乐陵金丝小枣之名著称于世。唐朝至金代,无棣县隶属于河北沧州,后沧州金丝小枣又名全国。20世纪90年代开始无棣冬枣的品种盛行,东边邻居沾化县(现沾化区)将冬枣作为“宝贝产业”,2001年,沾化县向山东省政府提出《关于给予沾化冬枣原产地域保护的请示》,2002年,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沾化冬枣”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无棣南部的邻居阳信县,以“阳信鸭梨”闻名省内外,2018年,阳信县也举全县之力,开展对阳信鸭梨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无棣复名了山,但丢失了枣,纵观其它种植业、林业,虽然有千年古桑园,属于黄河故道植物遗存,种植面积不够规模。于是就转向了畜牧业。无棣的特产有:德州驴、渤海牛、渤海马、洼地绵羊、大白山羊。德州驴虽然历史久远,已有德州冠名,不利推广。最后,把目光放在了“渤海牛”上,因中心产区在渤海西岸无棣、沾化、阳信等县,故称“渤海黑牛”。无棣将“渤海牛”定为“无棣黑牛”,2011年8月17日,国家农业部批准对“无棣黑牛”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地理标志方面,好在牵住了一头牛。

“无棣黑牛”影响力远不如“碣石山”来得迅猛,人们有时喜欢历史争议、人文故事,乃至神话传说、民间野史。地方历史如果不争议,天下谁知无棣、昌黎?当然还有辽宁省一个叫绥中县的,也宣称发现了海上“碣石”,出土了秦始皇的“碣石宫”。

李、吴、张

论起历史名人,无棣县由于历史沿革、隶属变更、区域划分,他和相邻的德州市庆云县、河北沧州市盐山县,存在名人籍贯、出生地、墓地,文化资源共享的问题。比如: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这首《卜算子·我住长江头》的作者李之仪,就属于宋朝沧州无棣人,现又属于庆云县的境内。故《庆云县志》里记载朝议大夫李之仪等八位庆云籍的名人,供奉于明朝的庆云县城”乡贤祠”内。同样,唐末宰相李愚、宋哲宗时御史中丞李之纯,均为无棣、庆云、盐山三县之“乡贤”。更有资料探索,李之纯李之仪均为李愚后人,无论真伪,唐宋时期,同为无棣籍贯的“三李”,自然成为地灵人杰的范例。清朝至近现代,无棣县出现的三个家族,则就纯粹地代表了“无棣名人”。分别是清朝的“海丰吴氏”、“海丰张氏”和清末至今的“张氏家族”。无棣古称海丰,“海丰吴氏”是清代著名的科举家族。有一组数字很是惊艳:自清代顺治至光绪,历九朝,计230余年间,有20人科举中试,其中进士9名,翰林学士3名。官职有一品官6人,二品官9人,三品官2人,四品官5人,五品官18人,六品以下62人(*资料数字统计不一,作者选了一组数字少的)。被称为“进士门第”、“贤官世家”,有“儒林翰苑”之誉,成就了“九世朝臣”的荣耀,彰显了“七侍郎八巡抚九封光禄”、“三翰林五资政十朝邦禁”的历史地位。以“家乘万卷”与潍县陈氏“家藏万印”并冠齐鲁。“海丰吴氏”先后出了:吴自肃、吴象宽、吴坛、吴熙曾、吴侍曾、吴式敏、吴式群、吴式芬、吴峋9名进士。就成为了当时“科举教育”的无棣样本。而现在的吴家大院:“吴式芬故居”,仍然诉说着那曾经的辉煌和往事,散发着安静而内敛的文化气质。1908年,时称海丰县贤达编写了《海丰乡土志抄存》,其中专列“氏族”一栏。按照作者的收录标准,无棣县共有名门望族20家。其中排列14、18、20的氏族分列如下:14、吴家。明朝永乐年间,由迁安迁无棣。清朝初年,吴自肃以进士官河东道布政司参议。吴自肃孙吴绍诗以荐举官至礼部尚书,曾孙吴垣以举人官至湖北巡抚,吴坛以进士官至江苏巡抚。其后,吴家后人吴式敏以翰林官至湖北道台,吴之勷以举人官至湖北道台,吴式芬以翰林官至内阁学士。吴重憙以举人官河南巡抚。家族一直延续。

18、张家。明朝成化、弘治年间由迁安迁无棣。明朝万历年间,张思桂以举人官至巩昌府同知。其后,张家后人张可大、张鏐、张映台、张映汉、张洵、张衍熙、张衍重、张守岱、张守炎、张守训、张树桢11位均考取进士。其中,张映汉官至湖广总督。家族一直延续。

20、张家。由外省迁无棣。张鸣岐以举人现官广西巡抚。家族一直延续。

和“海丰吴氏”不分伯仲的是“海丰张氏”,同样一组数据:先后出了11个进士、31个举人和86个贡生,有4人做到一品官、113人任省、府、县等地方官,并有16人祀名宦祠、忠烈祠、乡贤祠。在“海丰张氏”子孙中,张思桂嫡曾孙张暟一支系名贯齐鲁、称著海岱,包揽了“海丰张氏”所有进士,其中,张暟长子张可大一支占了3个进士、次子张可举一支占了8个进士,出现了“祖孙父子叔侄兄弟进士之家”的科场佳话,闻名士林。

1908年,被《海丰乡土志抄存》列入最后一名的张鸣岐“张家”,成为了当今知名的科学家族。张鸣岐最后官至两广总督,也是最后一位总督。长子张锐赴美留学归来成为著名市政建设专家;次子张铸从美国留学归来成为高级工程师;三子张镈,师从梁思成、杨廷宝,为著名的建筑大师,曾主持设计了人民大会堂、北京饭店等知名建筑;小女儿张锦是著名有机化学家,曾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女婿傅鹰,是我国著名物理化学家,中国胶体科学的主要奠基人,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孙子张存浩(张镈之子)是中科院院士,高能化学激光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创始人之一。2014年1月10日,86岁的张存浩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无棣:碣石听风雨,沧海入梦来

1996年,无棣县引进滩涂海水养殖。摄影:田军

无棣是靠海的,尤其盛产海盐。海盐通过用沟直接引海水制卤晒盐,于沿海修池,隔为大、中、小3段,依次灌海水晒之。经风吹日晒,盐即结晶而出。盐要露天作业,直接受天气变化和海洋潮汐的影响。滩晒制盐的叫“盐民”,出海捕鱼的叫“渔民”,陆地滩涂上从事农业的叫“农民”,无棣特有的“三民”靠海吃海,自然还要靠大自然馈赠。无棣贝壳堤,就是来自渤海的馈赠,号称世界上发现的三大古贝壳堤中,保存最完整,且唯一新老堤并存、活着的的贝壳奇堤。当地还发明了“用贝壳砂烧制高级日用陶瓷技术”,烧制出“薄如纸、白如玉、声如磬”的海洋贝瓷。

无棣有山有海,有盐有贝,有林有果,名有失有得,最值得研读和探索的是,这块土地近五百年,不断涌现家族人才“井喷现象”,希望有一天能够破解那些家族持久兴盛的密码。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