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盐雕刻而成的白菜。一件件作品在雕刻工人手中栩栩如生。

工人正在收盐。

王风顺和他的盐雕作品。

马晓波(右)虽然已经出师了,遇到问题他还是喜欢跟师傅王风顺交流。

第一代盐雕作品。

第四代盐雕作品。


文/片 本报记者 韩延璟 戴伟     张峰

把海盐做成艺术品,当初被“赶鸭子上架”的王风顺现在想起来,仍感觉不可思议,但又万分幸运。1990年,年仅20岁的王风顺从无棣县劳动技校制盐专业毕业,分配到无棣县洗精盐厂当上盐工,“就是往车间里送盐。”王风顺在洗精盐厂一干就是20多年,直到2012年底接收到一项新任务。
有领导去台湾考察学习,发现人家把盐做成了艺术品,不仅好看,价值也高,“咱们无棣是产盐大县,为什么就不能这么做呢?”
负责牵头此项任务的无棣海丰集团副总经理孙洪广,也在制盐一线干过数十年,但把海盐制成艺术品,还是头一次听说。他选中了同样具有一线工作经验的王风顺。
他们遇到的第一个大难题,就是如何把粉末状的海盐粘连在一起,做成可塑形的盐雕作品。为此,他们尝试过无数种黏合材料的排列组合,也经历过无数次失败,甚至尝试了最原始的烧瓷方法。
“我们现在用的黏合剂是对人体无害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随便把盐雕掰下一块来也能炒菜吃。”
把海盐粘连成盐雕,这只是第一步。后期他们遇到了盐雕融化、表面太粗糙、颜色太单一等问题,这也是他们划分盐雕代际产品的重要依据。
从第二代盐雕开始,1990年出生的马晓波跟着师傅王风顺攻克之后遇到的难题。如今的第四代盐雕不仅耐储存,而且造型别致、色彩鲜艳,堪称“盐如玉”。
学设计出身的马晓波,在师傅王风顺的基础上,利用专业优势,对产品造型进行改进,开始研发具有抽象艺术造型的盐雕作品,很受市场欢迎。
孙洪广说,海盐从论吨卖到论件卖,的确创造了一个奇迹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