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海渔业资源逐渐枯竭,海洋牧场建设已经成为我国渔业生产转型和恢复生态资源的发展趋势。6月6日下午,“经略海洋 向海图强”网络媒体海疆行采访团来到正海海洋牧场,看滨州市海洋牧场如何进入快速发展期,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叠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正海海洋牧场边,一艘水陆两栖气垫船格外引人注目,这在滨州并不多见。“这艘气垫船我们花了1400万。”在气垫船上,正海海洋牧场负责人冯淑兰告诉记者,正海海洋牧场在无棣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下,紧扣全市“十三五”时期渔业发展“一二三四”的增提思路,抢抓机遇,凸显区域特色,不断开拓创新、加大投入,尤其全力加快海洋牧场建设。

“我们坚持项目的推动,2016年5月-2017年5月投资2.5亿,完成海洋牧场第一期、第二期的建设。其中累计投资3000万元完成第一期‘四个一’海洋牧场在线监控系统,陆基信息化控制室、贝类研究所、展示厅,以及第二期水陆两栖多功能海洋牧场平台一座;投资2.2亿元用于贝类苗种的底播增殖,其中四角蛤40亿粒、文蛤30亿粒、毛蚶30亿粒。2018年,进行第三期海洋牧场建设工作,投资总计1.5886亿元,其中投资1388万建设了自升式海洋牧场综合服务平台;投资998万元投放钢筋构件礁、牡蛎贝壳礁及购置设备;投资3000万元建设贝类苗种繁育与清洁生产基地。”冯淑兰介绍,2018年还重点实施贝类苗种底播增殖与护养,共投资1.05亿,全年总投放毛蚶苗种15亿粒、文蛤苗种15亿粒、四角蛤苗种20亿粒,对牧场资源进行直接修复。2019年投资1.05亿元进行贝类资源修复,投放文蛤苗种15亿粒,毛蚶苗种20亿粒,四角蛤苗种15亿粒,选择本地原良种进行人工育苗,实施人工增殖,促进牧场生物资源的尽快恢复。

投资是大手笔,人才的引进更是不遗余力。

“我们积极落实我省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工作的意见,完善更加开放、更加灵活的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打造海洋人才高地。强化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交流,加强产学研合作,为海洋牧场建设注入动力和活力。”冯淑兰说,他们与中国海洋大学院士包振民及其工作团队签订合作协议,成立“正海院士工作站”,共同设计代表国内最前沿的贝类清洁生产与苗种培育生产基地建设方案,打造一流的贝类产业示范基地。

与国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合作,引进林祥志教授,重点开发贝类苗种繁育1.5万平方米,年培育贝苗30亿单位,如果直接销售可实现产值360万元,利润200万元,如果用于中间培育或海洋牧场增殖,利润可达10倍有余。

同时,还与西安油脂设计院、北京化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联合开发完成2100T/a裂殖壶藻高效培养与DHA油脂提取精制项目,成为国内最大的DHA生产基地,年产DHA油脂900吨,产值10亿元,其工艺技术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已获得国家专利。

辛勤的付出换来的是丰硕的回报。目前,正海海洋牧场产出的贝类、牡蛎等海珍品,因其自然生长方式,质量安全可靠,市场价格高,供不应求。

“底播型海洋牧场苗种投放2年即可收获,2018年收获文蛤25300吨、毛蚶21900吨、四角蛤29200吨,2019年受‘利奇马’影响产量有所减少,共收获文蛤106400吨、毛蚶9960吨、四角蛤12620吨、牡蛎850吨,海洋牧场的投入和产出达到了1:17,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冯淑兰介绍,通过海洋牧场建设,海洋生物、藻类、贝类等资源增殖明显,大大提高了海洋固碳能力。“海洋牧场建设可直接带动水产苗种培育、水产品精深加工、渔业装备制造等多个产业发展,实现三产融合发展。”

记者在现场看到,牧场海边游人如织。正如冯淑兰介绍的那样,依托海洋牧场开展的休闲海钓等旅游业也异常火爆。“2017年旅游收入达到900万元,2018年旅游收入1360万元,2019年旅游收入1450万元,海洋牧场结合旅游已成为一个新的热点。”她说,捕捞渔民转而从事游钓服务,缓解了渔船转产和渔民转业的压力,为周边提供500多个就业机会。预计到2021年,集团海洋牧场底播面积达40万亩,牡蛎吊养10万亩,虾贝藻复合生态养殖5000亩,产值能达到20亿。

记者 姚行彬 通讯员 阮琛琛 报道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