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管窥历史的坐标点。通过对比1912《山东全省州县自治区域图》,可以发现一个很有话题性的事儿——清末,山东省10府3直隶州共辖104县(含8散州)。自1912年民国改元至今的100多年间,山东省境内消失的古县名竟然有25个之多,约占当时山东辖县的1/4。
严格按名称统计,这25个今天在山东境内被“除名”的古县,基本都是历元明清三代一直未改名的古县,其中,有5个为秦汉时期设立,有10个为南北朝-隋唐时期设立,有9个为五代-宋金元时期设立。
谨此将这些老县的沿革作一概述,以为当代山东人回望历史提供参照。
NO.9-邱县,唐代名相魏征生于此
邱县,原作丘县,是元代新设的县,隶属东昌路,县域以前是平恩县辖区。明代,属东昌府。清代前期属东昌府,后期属临清直隶州。为避讳圣人孔丘,清代改称邱县。1940年,邱县由鲁西行政主任公署划归冀南区,自此渐行渐远,1949年,属河北省邯郸专区。邱县历史名人中,最有名的是唐代名相魏征,邱县兴平堡人(今卢、万、靳三兴平旧时为一村,即兴平堡)。伴随着邱县划归河北省,魏征也不能再算是山东人了。
1912年邱县地图
NO.10-恩县,因文彦博而改名的县
北宋庆历八年(1048),王则在贝州起义,名臣文彦博奉旨前去镇压。他将王则正法后,赦免了其部属,为感皇恩,贝州改为恩州。恩州在明代被降格为恩县,一直沿袭下来。恩县,曾是鲁西北第一大县。1956年,山东区划调整时撤销恩县,原辖区划归平原、武城和夏津。1964年冬,武城县卫运河以西地区划给河北省故城县。次年,从平原县划来5个公社(均为恩县旧地)补给武城县,故今武城全境多为老恩县旧域。恩县县城恩城今为平原县恩城镇。近代史上,恩县在国外也颇有名气,因为,1880年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在恩县庞庄建立的教堂,是基督教在中国内地农村设立的最早据点,有大量照片存世。
19世纪末,恩县庞庄的庄门。
1912年恩县地图
原平原二中校园内的文昌阁,乃恩县文庙留存下来的古建筑,建于1547年。
NO.11-海丰县,无棣县的前身
明初,无棣县改称海丰县,因为县境内有海丰乡,西北有海丰场而得名,初属滨州,后属乐安州、武定州、武定府。海丰县的名字从明初一直沿袭到民国初年。1914年,海丰复称无棣县,属济南道。海丰县改称无棣县的原因,一是广东有个同名县,二是无棣县之名更为久远,隋代已设置。
宋朝词人李之仪便是无棣人,还记得他的千古名句吧——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不过,自隋唐至宋金,无棣县县城设在于家店(今庆云县常家乡于家店村北),因为这个缘故,庆云县城西北今天都建有李之仪公园。
李之仪公园(图片来自网上)
NO.12-蒲台县,西关出了唐赛儿
蒲台县始设于隋代,县名源自当地有个长满蒲草的高台,相传乃秦始皇东巡至此为望海而筑。此县断续延续了1200来年(宋代曾废,金代重设)。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女起义领袖唐赛儿,便出自蒲台西关。1956年山东区划调整时被撤销,其黄河北属地划归滨县,黄河南划入博兴和齐东。蒲城原在黄河南,1900年黄河改道,变为黄河北。1976年蒲城被洪水淹没,后辟建为蒲城水库。
小人书《唐赛儿》封面
NO.13-青城县,山东也有一个
中国历史上有5个青城县,四川、山西、河北、安徽、山东各有1个。山东的青城县历史上几经兴废。金天兴二年(1233),始置青城县,隶济南路,后废。1235年,蒙古置青城县,县治设于今高青县田镇西12公里。明洪武二年(1369)省青城县入邹平、齐东二县;洪武十三年(1380)复置青城县,属济南府,清代改属武定府。1948年与高苑县合并改称高青县。
1912年青城县地图
NO.14-高苑县,千古壮士田横出自此
高苑县之名始自东汉,由西汉高宛县改名而来,再往前,是秦代的狄县,宁死不肯向刘邦称臣的田横就是此地人。南朝刘宋时,高苑县曾被废除。隋代,改会城县为高苑县,此后至民国,1300年间,虽然县域多有变动,高苑县一直存在。明清时,高苑属青州府,1914年改属济南道。1948年,与青城县合并,改称高青县。高苑县老县城今为高青县高城镇。
徐悲鸿名作《田横五百士》
NO.15-乐安县,广饶县的前身
山东有个乐安县,存在了将近800年。金熙宗天眷元年(1138),改千乘县为乐安县,属益都府,历元、明、清至民国初年,县名及境域均没有大的变化。1914年,民国政府改定全国重复县名时,因山东乐安县与江西省乐安县重名,将其改为广饶县。广饶县之名始于西汉,东汉时废除,划入利、益、博昌三县,属乐安国。晋代,复置广饶县;南北朝时置安乐郡,隋代改称千乘县,县名延续至金代。
《天仙配》中的男主董永,一直被广饶人视为老乡,民国《乐安县志》记载称“汉董永墓在城西南十五里太和庄外”。
因董永是汉代千乘人,汉千乘县与现在的广饶、博兴都有交集,博兴人也把董永当老乡,老县志中多有相关记载,博兴县陈户镇董家村今有董永祠(市级文保)。国内争董永的地方还有很多,如湖北孝感是因董永行孝感天而得名,当地人认为,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发生在那里。
博兴县董永祠(图片据滨州网)
NO.16-益都县,名字一直被青州盖着
益都之名,始自西汉刘胡被封为益都侯(治所在今寿光市北)。三国曹魏时曾置益县(治所在今寿光市南)。南朝刘宋时改置益都县,北齐天保七年(556)移治于东阳城(今青州市)。益都县此后一直存在,不过,因青州府治长期设于益都县城,益都县名气不大,多数时间被青州盖着(例外时段:金称益都府、元称益都路)。1913年,废青州府,留益都县。1986年,益都县改称青州市。
民国时期的益都北门城楼
NO.17-滋阳县,历史上是兖州府驻地
今天的兖州区大致与过去的滋阳县是一回事。兖州为古九州之一,早在《尚书·禹贡》就有记载。因此,其行政级别在历史上很高。作为县名,滋阳之名又源自嵫阳。金代,始设嵫阳县,因位于嵫山之阳而得名,当时兖州(后改泰宁军节度使)的治所亦在嵫阳。元明清各代都因袭了这种上下级关系。唯一的变化是,明成化年间,改嵫阳县为滋阳县。
1913年,撤销兖州府,滋阳县改属济宁道。滋阳城内名胜古迹众多,除了兴隆塔,号称天下第一坊的范氏牌坊曾闻名全国。1962年至今,滋阳县先后改称兖州县、兖州市、兖州区。
清末,滋阳范氏石牌坊照片(柏石曼摄),此坊号称天下第一坊(无存)。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