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作家多了一分睿智,为安全播出保驾护航。一腔爱,一只笔,一场文化苦旅,所到之处尽是墨香和担当。最美新闻工作者——张海鹰。”

——无棣县庆祝第21个中国记者节颁奖典礼·颁奖词

笔耕不辍莫负韶华

自动草稿

11月5日,由中共无棣县委宣传部主办,无棣县文化和旅游局、无棣县融媒体中心承办的“相拥美丽中国梦,共话深深记者情”无棣县庆祝第21个中国记者节颁奖典礼在无棣县文化中心大礼堂隆重举行。笔者很荣幸被中共无棣县委宣传部评为无棣县2020年度最美新闻工作者,并作了题为《笔耕不辍莫负韶华》的发言。

自动草稿

新闻记者的苦辣酸甜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一转眼,我在第二故乡无棣的新闻宣传战线上工作已经25年,度过了21个中国记者节。

1966年金秋十月,我出生于黑龙江畔、小兴安岭脚下的“北大荒”——有“中国豆都”之称的黑龙江农垦总局九三管理局,先后从事过中学教师、企业干事、电视记者工作,1995年调入无棣县从事记者、编辑工作至今。

1995年年底,无棣电视台和无棣人民广播电台还是合署办公。1996年4月,电视台始设总编室、新闻部、专题部、广告部、播出部,我在新组建的专题部和同事创办了《无棣经纬》专题栏目。同年6月,我转入新闻部任副主任,直至2004年8月。

自动草稿

在从事新闻记者的8年时间里,我扛着摄像机,跑遍了无棣的角角落落,圆满、超额地完成了领导安排的对内、对外新闻宣传工作任务。正如2011年9月20日,徐沛琦、张树党两位老师在《滨州日报人文滨州》上发表的《张海鹰:鹰翔棣州 笔耕不辍》文章所说:“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张海鹰深入田间地头、厂区工地采制了大量鲜活的新闻报道,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滨州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播发。他采制的电视新闻《山东滨州:引黄遭遇冰凌百里破冰引水成功》一稿先后在市、省、中央电视台新闻栏目中播出,开创了无棣电视台在没有上级电视台记者参与的情况下在中央电视台播发新闻的先河。”

《无棣破冰抢引黄河水》发生在2002年。那次采访,可以说是我从事电视新闻工作20多年来最难忘的一次。

2002年1月5日,星期六,我去采访春节前的全县打假活动。中午,我正在吃工作餐时接到单位领导打来的电话,安排我即刻去采访抢引黄河水的新闻。话还没说完,接我的车就到了。在车里,我了解到,去冬无棣蓄水量少,冬小麦春灌水源异常紧张。目前,黄河灌区上游周边市县还没有开始调水,无棣必须抢先一步抢引抢蓄黄河水,否则小麦将大幅度减产。一路说着,我们驱车到了簸箕李灌区引黄惠民段。时为无棣县副县长的王世强、县长助理胡风元已经在现场指挥机械和人员破冰引水。

1月5日那天正值“小寒”节气,天寒地冻,朔风刺骨。在现场,我看到参与破冰引黄的水务干部职工们干得热火朝天,汗流浃背。大如桌面、小如菜板的冰凌在狭窄的河道闹起了凌汛,大面积积冰严重堵塞了河道,河水水位不断抬高,堤防出现险情,就连附近一座公路桥也面临被浮冰挤垮的危险。面对险情,水务部门在第一时间调集了大型挖掘机和起重机械除险作业。为了不使冰凌冲毁桥涵,水务干部职工手持木棍、铁棒疏导横冲直闯的冰凌,使其安然渡过桥涵。至晚七时多,夹裹着冰凌的滔滔黄河水已顺利地冲过簸箕李灌区引黄阳信段,与无棣幸福河引黄干渠仅有10公里的路程。此时,天已大黑,我中午本来就没吃几口饭,又扛着十多斤重的摄像机跑了整整一个下午,行程百里,真是饥寒交迫。我们在惠民县城一家豆腐脑小店里,简单地填饱了肚子。待我回到无棣的家时,已经是晚上近九时。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我又赶到无棣幸福河引黄干渠补拍了黄河水由南向北奔腾不息的画面。随后,前往小开河青坡沟段拍摄了大型机械破冰现场。如此,无棣引黄遭遇冰凌,百里破冰引水成功的新闻电视画面就算大功告成,剩下的只是撰写解说词以及剪辑、制作等后期工作。1月9日和10日,《山东滨州:引黄遭遇冰凌百里破冰引水成功》一稿先后在滨州电视台《滨州新闻》、齐鲁电视台《齐鲁新闻》、山东电视台《山东新闻联播》、中央电视台CCTV—1《新闻30分》和CCTV—4《中国报道》等市、省、中央电视台新闻栏目中播出,央视国际网就此新闻也进行了报道。

自动草稿

2005年1月21日,中共无棣县委宣传部为无棣县广电局发来“喜报”:“贵单位张海鹰同志采写的电视新闻《无棣破冰抢引黄河水》,荣获滨州市第六届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奖,并获得奖金1000元,特此报喜祝贺!希望今后鼓励支持工作人员多出精品,为单位和全县争光。”

做一个好记者,就要舍小家为大家。

1996年,受8号台风影响,8月2日夜间至5日凌晨,漳卫河流域普降特大暴雨,雨势之大,为历史罕见。降雨过后,漳卫新河干支流洪水随之猛涨,出现了自1963年以来最大的洪水。

漳卫新河爆发洪水时,我到无棣工作刚刚9个月,暂住单位沿街的平房里。8月11日凌晨,暴雨如注,屋内棚顶一角突然塌陷,泥水瓦砾撒落一床,吓得正在熟睡中的年仅5岁的儿子哇哇大哭。天未亮,雨水浸过墙体流入室内。早上一上班,领导就安排我到漳卫新河无棣段采访抗洪抢险。顾不上家里的屋顶还露着天,我二话没说提上摄像机和同事蹬上车直奔漳卫新河。

那时的漳卫新河洪水像脱缰的野马,卷起千堆雪。河南岸人山人海,男女老幼齐上阵,取土拉土,加固大堤;伐木割草,疏通河道;打桩砌石,以备泄洪……至8月19日,无棣人民连续奋战15个昼夜,洪水得以安全下泄,大堤安然无恙,抗洪斗争取得全面胜利。

时至今日,我还记得8月15日漳卫新河洪水在无棣境内达到最高峰时,我站在几被洪水漫过的无棣埕口通往河北海兴香坊的大桥上,面对摄像机,举起话筒进行现场报道时的情景。当时,一个装满汽油的大油罐正从上游汹涌而来,现在想想还后怕。当时,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在第一时间把漳卫新河洪水险情如实地报道出去。

2012年2月22日,《滨州日报》刊发了我撰写的《难忘16年前抗洪抢险》一文,文中深情地回忆了16年前漳卫新河爆发洪水时的日日夜夜。

自动草稿

拍摄一条好新闻不容易,后期的剪辑、传送更不易。2010年8月24 日,我在《渤海晨刊》发表的《一个电视人眼中的滨州巨变》中这样写的——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整个滨州地区广播电视采编设备相对老化、落后,特别是我所在的无棣电视台采编设备不但老化而且不配套,编制一条一分钟左右的电视新闻往往需要耗时一两个小时。白天外出采访,只好牺牲晚上的休息时间加班编制准备向上级电视台报送的新闻视频。如果当天发生的重要新闻来不及报送到地区电视台,那么第二天必须送到。

自动草稿

靠人送新闻带子就得与车辆和公路打交道。若是有重要新闻,无论是风霜雪雨还是电闪雷鸣,都要乘车去地区送新闻带子。无棣县与滨州相距短短60公里的路程曾经留下多少记者艰辛的回忆。记得,那是1998年盛夏里的一天下午,我去采访滨州地委主要领导同志来无棣视察防汛工作的新闻。采访任务结束时,天已大黑,我回到电视台连夜编辑制作新闻,准备第二天一早将新闻带子送到地区电视台。谁知,第二天凌晨,无棣突降暴雨。至中午时分,大雨仍然倾盆。为了不耽误新闻的及时播出,我打着雨伞挤上无棣开往滨州的客车。风雨中,客车艰难地行驶在年久失修的205国道上,像一叶小舟颠簸在茫茫的海面上。60公里的路程,整整走了2个半小时。客车到了滨州个体车站,雨仍然下个不停,并伴有五六级的大风。街上的积水已过脚踝,零星的出租车任凭我怎么挥手总是无情地从身旁呼啸而过,溅起的泥水打湿了我的长裤。更可气的是,我手中的雨伞被大风吹散了架,成了一把手杖。从个体车站到滨州电视台还有好几里的路程,我只能靠一双脚走去。到了电视台,我已经成了落汤鸡,所幸的是包裹在塑料袋里的新闻带子没有淋进雨水。

自动草稿

提到当年不顺手的电视采编设备,今年8月20日我在《滨州日报》人物版发表的《二十五载“两会”情》是这样写的:“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纪初,没有电脑(计算机),没有《政府工作报告》等报告的电子文档,更没有智能摄像机、非线性编辑系统等先进新闻采编、播出设备,采访“两会”,我和我的同事们累并快乐着。在会议现场,记者们打着3600瓦的新闻灯挥汗如雨地拍摄新闻画面;在电视台播音室,播音员们拿着各种字体都有的记者们在稿纸上手写的新闻稿件一丝不苟地配音;在制作机房,制作人员聚精会神地一帧一帧剪辑图像素材……时间在一分一秒的流失,固定的新闻播出时间迫在眉睫。当一期新闻终于制作完成并通过终审后,还要由专人踩着时间点赶在播出前跑着将新闻成品录像带送到播出机房……那一幅幅包含汗水的画面、那一篇篇浸透心血的文稿、那一期期鼓舞斗志的新闻、那一集集催人奋进的专题,成为永远也不能忘却的记忆。”

自动草稿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8年的记者生涯,我有50余件广播电视新闻作品被省市电视台、人民广播电台评为优秀作品,20余次被省、市广电部门授予优秀通讯员荣誉称号,还被滨州市人事局、滨州市广播电视局联合授予“2003-2007年度滨州市广播电视系统先进个人”。

业余时间笔耕不辍

早在1996年,我就给自己定下一条规矩,那就是要做到:“电视有人、电台有声、报纸有字。”

2004年8月,我由新闻部调入总编室任副主任。同年12月任主任,至今。尽管没有了摄像机,可我手中还有笔,我仍然笔耕不辍向省市人民广播电台、党报党刊投稿。

自动草稿

我从1996年就开始向滨州地区人民广播电台投稿。在2004年度和2005年度,我连续两年在滨州人民广播电台个人发稿遥居全滨州市第一,个人用稿得分超过三四个兄弟县区得分总和。2014年-2018年,连续5年被评为滨州市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宣传先进记者一等奖。1996年4月1日,我在《滨州日报》上刊发了第一篇新闻稿件《无棣下放希望工程助学金》。自此后,坚持笔耕二十五载。25年来年,在《滨州日报》发表稿件千余篇。

有朋友和我开玩笑:“老张,你可是电视台的记者啊,切莫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我调侃道:“我是既种了别人的田,又没荒了自己的地!”25年来,我向电台、报社撰稿都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完成的。25年来,我向电台、报社撰稿都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完成的。2004年至今,我每年编审新闻、专题400余期,3000余篇稿件,先后荣获无棣县“新闻宣传工作”先进个人、无棣县“富民兴棣”先进个人、无棣县“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11年被滨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滨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授予“2008-2010年度滨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荣记三等功一次,还获得“滨州网2018年度十佳文字作者”和“大众日报2018年度新闻报道优秀通讯员”等荣誉称号。

自动草稿

2018年至2020年10月近三年来,我在《滨州日报》上刊发稿件379篇。我是如何每年能发稿百篇以上呢?这也是我今天要重点说的。现在,就以2016年8月23日我发表在《无棣大众·副刊》上的《百篇见报稿件背后的故事》为主线,说说我发稿的“秘籍”。

《百篇见报稿件背后的故事》说的是2012年,这一年我仅在《滨州日报》上就发表新闻、人文、散文、时评、游记、影像等方面的稿件103篇。其中,在第6109期、第6176期的《滨州日报》上各刊登稿件四篇。

《百篇见报稿件背后的故事》共分“写新闻,不分分内分外”“写时评,揭批社会不文明现象”“写游记,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写散文,诉说我对故乡‘北大荒’的思念”“写人文,因为爱第二故乡无棣”五个部分,因时间所限,我主要说说第一部分和最后一部分。

自动草稿

写新闻,不分分内分外

2012年以前,我在《滨州日报》上先后发表了《“鲁波山羊”呼之欲出》《无棣建立海洋古贝壳堤自然保护区》《无棣“渤海粮仓”项目进展顺利 7000亩冬小麦全部播种完毕》《无棣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无棣生态文明村创建投资逾亿元》《无棣城乡环卫一体化惠及34万城乡群众》《无棣校车运行4年零安全事故》《无棣设立特困家庭救助金 117户特困家庭获救助》《黄大铁路无棣段征地拆迁启动》《无棣获评好客山东旅游创新示范县》《无棣“幸福工程”获三项全国表彰》等数百篇新闻稿件。

新闻是“看”到的。2012年八月里的一天,我发现城区主要路段设置了公安综合警务室,于是就写了《无棣15个公安综合警务室启用》一稿被《滨州日报》采用。也是八月里的一天,我见到同事家的孩子做客无棣人民广播电台直播间,便拍摄了一张图片,以《我的作文我来读百名学生暑期走进电台直播间》为题被采用。“2012年11月28日上午10时许,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分批通过宫古海峡,进入西太平洋海域,开展例行性训练。东海舰队副司令员邱延鹏担任编队指挥员,并接受了中央电视台采访。”当我看到这则新闻后,立刻想到邱延鹏就是我们无棣人,于是写了一篇题为《中国海军舰艇进西太平洋海域训练 无棣籍少将邱延鹏指挥战舰编队》的新闻稿件,隔天被刊登在“民生新闻”版头条位置上。

其实,新闻就在我们身边,就看你用不用心,有没有一双发现新闻的慧眼。近三年来,我在《滨州日报》上发表的我“看”到的新闻很多。在上下班的途中、在赶大集的人海中、在休闲散步的广场上,我都留意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将它们拍下来、写出来。大家听听,我由此发表的稿件是不是您也看到过:《路边的槐花不要采》《元宵节将至各式灯笼热卖》《春风起 纸鸢飞》《植树节临近果树苗俏销》《果树盆里栽 好吃随手摘》《上阵父子兵打铁夫妻档》《无棣两万余株绿化树苗穿上“保暖衣”》《无棣打造三条户外广告样板街》《无棣古城大树“打吊针”》《创卫公益广告宣传牌扮靓无棣》《无棣首座人行过街天桥开建》《无棣实施老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无棣打造11处便民生活圈》《无棣免费悬挂电动自行车车牌15.3万副》等等。

新闻是“听”来的。当我听说原无棣县文化局老同志刘汉民不但京胡拉得好、扬琴打得好,而且还迷上了民族弦乐器的收藏、修理和制作。为此,我采写了《刘汉民和他的“弦乐器博物馆”》一文,《渤海晨刊》用了大半个版面配发了4幅图片。此文引起了大众日报社一位专职摄影记者的关注,他专程来无棣采访刘汉民,并在《大众日报》上刊发。我还和蒋惠庆老师合作,将刘汉民的“弦乐器博物馆”登上了《光明日报》。一篇稿件除了能在市级报刊上发表外,还能在省级、国家级党报刊发,是很荣幸的事。时隔不久,当我听说我县说唱剧赴台湾献演并获奖时,先后采写了《无棣 拉拉家常话 说唱剧赴台演出》《说唱剧 拉拉家常话 赴台演出获殊荣》等稿件,并被《滨州日报》《大众日报》《光明日报》采用。

近三年来,我通过各种渠道“听”来的并通过进一步核实后发表在《滨州日报》上新闻也不少,比如:《无棣挂牌中国健康产业示范县》《无棣3家旅游企业(园区)获“国字号”荣誉》《无棣通过全省“四德工程”建设示范县复查》《无棣干部群众对低俗闹婚说“不”》《无棣婚姻家庭辅导中心揭牌》《无棣发起“扫黑除恶·巾帼在行动”倡议》《无棣41个部门单位进驻新政务服务中心》《无棣被命名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全省首创3000亩“草棉轮作”项目在我市开播》《全国首个渔网产业工业互联网平台项目在我市开建》《无棣斥资8.29亿元打造重点防洪减灾工程》《无棣马山子镇再次上榜中国百强镇 位列第80位》《无棣全程机械化棉花生产亩产突破400公斤》等等。

自动草稿

新闻是“淘”到的。2012年8月3日,受第10号台风“达维”影响,我县出现了大范围的降雨天气,持续的强降雨给无棣造成巨大损失。我通过参考全县开展抗灾自救的有关会议、汇报材料,连续采写了《无棣县车网城盐厂职工全力抗灾》《无棣防汛应急响应升至二级》《无棣受灾群众温暖过寒冬》等6篇稿件,先后被《滨州日报》采用。材料堆里有新闻,我发表在《滨州日报》“县乡新闻”版头条位置上的《林下地用起来 大树林养起来 无棣县发展林禽、林苗、林草等林下经济,提高了林地利用率产出率》和《无棣6000万元建设农业七大项目 大部分项目已完工》两篇稿件的素材都是从会议材料里淘到的。其实,在领导讲话以及年初“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年末的林水会战、重大项目开工、各级观摩会里又大量的新闻可以挖掘,能写出一大批好稿子。比如,我写的《无棣完成清洁取暖改造突破1万户》《无棣发放9万张改厕“明白纸”》《无棣总投资7亿余元建设3个标准化厂房招商项目》《无棣总投资40亿元建设4个新旧动能转换项目》《总投资20亿元纺织科技产业园项目在无棣成功签约》《滨州海水淡化指日可待》《无棣斥资8.29亿元打造重点防洪减灾工程》《无棣“十大项目”齐头并进》《无棣全面启动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工作》《无棣马山子镇再次上榜中国百强镇 位列第80位》《无棣全程机械化棉花生产亩产突破400公斤》。值得一提的是,自2013年至2020年,我将近八年来无棣县人大代表表决实施的执政为民或“八件民生事实”或“十大民生工程”等付诸笔端,并连续8年被《滨州日报》采用。

近三年来,特别是今年,因疫情防控,我在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号里“淘”到的疫情防控及复产复工复学等新闻占发稿数量的一大部分,如在《滨州日报》上发表的《无棣加大交通关口检查力度》《无棣“点对点”接回返岗复工人员2047人》《海忠软管“拿下”国内外两大订单》《无棣“线上招聘”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无棣开辟复工复产“绿色通道”》《无棣强化校园食品监管全力护航复学复课》等十数篇稿件。

写人文,因为爱第二故乡无棣

如今,无棣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爱第二故乡就得爱她的人文历史,不然就很难与她融为一体。2001年10月9日,我的第一篇人文稿件《无棣发现张映汉手稿》首发《渤海晨刊》,随后陆续刊发了《北宋词人李之仪》《桃花岭与明朝名臣杨巍》《明朝开国功臣孟善与大孟家村》《半生做官一生做学问的吴式芬》《“中国红十字会”创始人吴重憙》《“国家设计大师”张镈》《张爱玲的祖籍及其显赫家世》《李山与郭沫若的书画情谊》《鲁北地区惟一保存完好的明代县衙——海丰县衙》《无棣习俗中的移民文化》《抗战时期的无棣县人民武装》《鲁北“鼓书之乡”——无棣》《地杰人灵崔家寨》《豆子:无棣的“水泊梁山”》《“人骏滩”背后的南海开发与保护》等人文历史稿件。

自动草稿

无棣世称“东省文明之区”“北海翰苑之府”,人文始著于夏商,唐季有声,宋元继起,至明清两代而极盛,掇英撷秀科甲如林,贤相名卿方伯联第。这与封建科举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无棣建县于隋开皇六年,见证了持续千余年的科举制度。2012年春节期间,我写了一篇《细说昔日无棣科举教育》的稿子。稿子写好后,一查字数,4790字,近一个整版!直到年底,我才在犹豫中将此稿投送给滨州日报社,没想到编辑将此稿分两期连载,让我漫卷诗书喜若狂。

新世纪之初,埕口镇发现了一块题有“寰海安澜”四个大字的古木牌匾。“寰海安澜”牌匾有何寓意?又缘何会出现在渤海湾畔的小镇上?原来,埕口曾经是仅次于烟台的山东第二大港。于是,就有了近4000字的《“寰海安澜”牌匾:古渔港的繁华印痕》一文。此文倾注了我大量的心血,在《新唐书》《无棣县志》等志书上查找的资料就达数万字。此文能以“人文滨州”版头条刊出,并被《大众日报》所采用,辛苦没有白费。

我在对无棣五百个自然村村名进行研究时发现,因庙、庵和观而起的村名多达31个。无棣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即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因此境内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得以“落户生根”,“繁衍生息”。为此,我采写了2000字的《村名见证宗教在无棣境内传播历史》一文,并被采用。

以“一方望族”著称齐鲁的“海丰吴氏”家族自清代顺治至光绪历九朝计230余年间有仕录考稽者逾百人,而载入《清史稿》的仅有三人,他们就是吴绍诗和吴垣、吴坛父子。吴氏父子何以被载入国史列传呢?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都曾同朝做过巡抚、侍郎等高官,更是因为他们均为清朝中期著名的法律专家,为纂修、考释《大清律例》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2012年1月29日,“人文滨州”版以头条位置刊登了我撰写的3053字的《吴绍诗父子纂修考释

当《滨州日报》“人文滨州”版推出“著书立说”小栏目时,我正兼任无棣县“挖掘宣传吴式芬,促进无棣大繁荣”文化宣传指挥部文学创作组副组长,并任40万字、108篇的《吴式芬家族故事集》副主编。在不到6个月的时间里,我就创作了39篇8万余字的吴式芬家族故事。所有这些故事的创作,都是在《无棣新闻》的编辑等正常工作的“空档儿”进行的,也就是说,是我加班加点挤时间完成的。为此,我撰写近3000字的《创编

自动草稿

近三年来,我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挖掘、整理、撰写、发表了一些有关古城文化遗迹背后的故事,仅在《滨州日报》上就发表了《清代无棣文坛“李氏三杰”》《昔日尊老敬老盛典——乡饮酒礼》《无棣发现精美石望柱或为吴式芬墓地石像生》《明朝吏部尚书杨巍曾立下“四不”廉洁遗嘱》《无棣籍旅美画家李山与邓丽君的一面之缘》《无棣古城张映斗一门俩“帝师”女婿》《李之仪与折氏父子生死之交》《海丰塔监建者是尉迟恭还是尉迟融》《被慈禧点赞的无棣仨画家都是谁》《吴垣吃过天底下最有面子的一场豪华饭局》等人文稿件。

自动草稿

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的无棣古城,天高气爽,游人如织。由古城迎恩门入城,首映眼帘的便是三座古色古香的牌坊,由南至北依次是为吏部尚书杨巍敕建的“大冢宰坊”、为户部尚书王佐敕建的“少保坊”和为吏部尚书杨巍母安氏敕建的“荣寿双全坊”,为旧貌换新容的古城再添一大人文景观。于是,我撰写了各八千余字的《无棣古城杨氏两牌坊》《无棣古城“少保坊”背后的故事》两篇文章,先后被《无棣大众·副刊》分两期正版刊登。同时,这两篇文章被滨州网采用,截至11月4日,阅读量均超两万次,为推介、宣传无棣古城锦上添了花。

自动草稿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弹指二十五载。如今,虽然我们的新闻队伍人强马壮不断壮大,我们的采编播出设备鸟枪换炮配备精良。但是,永远是战士的我们深知肩上的责任更大、面对的任务更重、承担的使命更光荣,正如2020年5月29日在无棣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向大会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所言:“只争朝夕加油干,不负韶华再向前。”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