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炊烟》我们无棣本土作家苏银东老师关于描写我们儿时在无棣县某个村庄里的故事,能让你回忆起曾经的岁月,《又见炊烟》里的故事就在你身边—–

自动草稿

 

又见炊烟

 

 

苏银东 著

多少次梦里,

又见故乡屋顶上炊烟袅袅;

多少回梦醒,

止不住思乡的泪水恣意流淌……

作者简介:

 

苏银东,又名晓萌,男,70后,山东无棣人,现供职于无棣县人民武装部。在《中国民兵》《解放军生活》及《大众日报》等报刊发表新闻作品1000余篇。其中《贺龙与民兵三姐妹》《诗人将军戈壁写春秋》等作品被人民网、新闻网及中国红色旅游网等多家网站转载。参编《无棣县志(1990~2007)》《无棣文史》等书,主编《无棣县军事志(1986~2005)》。

1988年,参加无棣一中“敲敲门文学社”。作品多次在全国、全省、全市获奖。文学作品散见于《中华文学选刊》《诗选刊》《前卫文学》《齐鲁晚报》《滨州日报》《渤海》等。山东省滨州市作协会员、无棣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

目  录

 

序       

   泥土的香味儿(序)

故乡,魂牵梦萦的地方(自序)

 

第一辑  童心童趣

 

玩泥巴的日子

捉蚂蚱

捕蝉那些事儿

蜜酪,蜜酪

打“家雀儿”

鱼趣

“藏摸摸儿”

快乐的打草生活

记忆中的“美食”

榆钱儿·槐花儿·桑椹子

打“坷垃仗”

 

第二辑  家乡田埂

 

烤穗青麦尝尝鲜

看场

红高粱

跟姐姐她们看枣

奶奶的“农家菜”

生产队·饲养处

醉枣

拾柴火

胡萝卜时代

“拦”的美好时光

秋后的玉米

家乡的野菜

那些庄稼棵子

场院

锄头、镰刀及其它

 

第三辑  快乐乡村

 

赶年集

写对联

过年

“十五”的灯

二月二,龙抬头

童谣儿

打夯

听大鼓书

“追”电影

看戏

看铁锁娶媳妇儿

    小学时光

变戏法的

我的“小人书”

吹鼓手

乡村老游戏

 

第四辑   村野物语

 

换娃娃的

难忘冬天的火盆

吆喝声声

泥屋

咸菜缸小记

纺线·织布

做鞋

    灶火

碾屋·磨房

村头来了“打铁的”

起屋

怀念那片蛙声

 

第五辑  流年似水

                 

乡村医生

架筐子·小推车·地排子

    “坐席”记

水车·辘轳·水斗子

水啊,水

小喇叭·“洋戏匣子”·电视机

    陪哥哥相媳妇

毛驴·“铁驴”·“电驴子”

我家的养殖史

乡村人物速写

苏家大院

火烧“黎敬王”

跋  乡情如歌

炊烟升起梦故乡

 

后记  追梦,一直在路上

 

 

 

泥土的香味儿                 ——苏银东散文集《又见炊烟》序

 

李登建

 

乡土散文应该怎么写?什么样的乡土散文才好?多年来我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我关注着散文界的有关观点、理论和“口号”,也阅读了各式各样的乡土散文文本。我注意到那些鼓吹乡土散文创新的“新派”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走马灯一般,好不热闹;但他们却又都“好景不长”,各领风骚三五天,很快便销声匿迹。倒是那种所谓的“传统写法”不温不火地走了下来,还大有长盛不衰的意思。慢慢我看出了一个道理:采用什么艺术形式,最终得根据所表现的内容来定,这个文学的基本规律不能变。写农村题材,大玩朦胧、混沌、意识流、情绪化、唯美、零度写作的花样,行得通吗?乡土散文还是质朴自然些靠谱,朴朴实实地为读者提供一幅幅乡村风景画、风俗画,真真切切地表达出你对父老乡亲的感情,这样的作品未必就不高妙。

从这个角度看,银东的散文集《又见炊烟》就值得称道了。这部散文集写的全是作者故乡——鲁北平原上一个小村庄里发生的故事,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难忘的经历,为父亲、爷爷、五傻儿、狗剩儿……众多庄稼人塑像,呈现出乡村生活原汁原味的色调,散发着泥土的香味儿。这些散文能够叫人读来如食香喷喷的烤红薯,我以为首先在于作者对故乡有一腔挚爱。贫穷的小村庄养育了他,他感恩;而在城市的钢筋水泥“堡垒”饱尝了冷漠之后,更是对其愈加怀念。作者在一篇文章里写到,故乡是他梦牵魂绕的地方,“曾经的岁月影像,一幕幕清晰可见,往事一枝一叶,像茂盛的青藤,每每缠绕着我。”散文写作,情思从心里往外流,不吐不快,和缺少情感驱动,无病呻吟,其效果迥然不同。前者是有生命的、温暖的,读来会感到亲切、美好;后者则如纸扎的花,毫无生气,令人生厌。这是区别好散文和孬散文的最基本的一条标准。银东乡土散文写得好,还得益于他对故乡太熟悉了,这条街,那条巷,弯弯的小河,密密的枣林,吱吱呀呀的老水车,喘着粗气的牲口,打“坷垃仗”的“战场”,听大鼓书的夜晚,以及“哈哈腔”、夯歌、十五的“灯”、二月二的“囤”,辘轳、水斗子、石磨、石碾、石碌碡……无不装在胸中。这样,他写起来笔才能够纵横捭阖,才写得到位、传神。在散文《起屋》中,春喜家盖新屋的劳动场面和上梁大吉一刻放鞭炮、撒糖、撒烟、“抢喜”的热闹情形描绘得具体细致,富有层次感,如果作者不是“在场”,恐怕是写不来的;《老正爷爷》一文,不仅勾勒了老正爷爷的音容笑貌,还刻画了他的性格特点,如果作者不了解人物的身世,这些文字就缺少支撑,就不会这么结实。文学创作要求作家有深厚的生活积累,不能依赖虚构的散文的写作更需要作家具备一只生活素材的“百宝箱”,银东散文创作的成功又佐证了这一点。

著名散文家、翻译家、编辑家张守仁先生在谈散文创作时指出:“文学作品最让人铭记在心、最感人的,是那些独特的、不可重复的细节。好的散文更需要独特的细节。”这可谓宝贵的经验和真知灼见。张先生特别强调细节的独特,这是更高的要求。独特的典型细节很难得,退一步说,即使一般意义上的细节,在散文中起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细节堪称散文的血肉,没有细节的散文无异于那种瘦骨嶙峋、毫无光彩的“瘪三”。而细节从哪里来?答案只有一个:只有深入到生活之中,善于观察、体验,才能将细节的珍珠采撷到手。银东较长时间生活在农村,从小喜欢写作又练就了敏锐的观察力、感受力,他的优势显示出来,细节像星星一样布满了他散文的艺术天空,简直不胜枚举。这些带着泥土香味儿的细节,或者使所写人物的个性更突出,或者使所记事物的内涵更丰富,或者使笔下的景物更鲜灵,大大增添了作品阅读的魅力。这是银东散文的又一个长处。

银东散文的语言也很好,没有多少华丽的辞藻,乍看直白平实,其实功夫非常过硬。我总觉得,乡土散文应当尽量回避文绉绉的书面语,多多采用经过提炼的口语,适当选用方言俗语。因为这种鲜活、生动的语言,既带着泥土的香味儿,又更具有艺术表现力。读《又见炊烟》一书,你会看出银东在这方面的自觉的艺术追求。而且他还善于将传唱的歌谣吸收入文,这些似乎有点粗鄙但却凝聚着乡村智慧、又情趣盎然的民间小调,为他的散文加分不少。

我们这里所说的乡土散文贵在散发泥土的香味儿,贵在“土”,与讲究思想性、艺术性并不矛盾。事实上,一篇优秀的乡土散文同样必须具有思想深度和写作难度。满足于把事情记叙清楚了、描述了一个动听的故事还不够,要下力气挖掘其中包含的深刻意蕴,要站在思想的制高点上关照它。形式上要苦心经营,从构思到结构都须用尽心思,匠心独运。表现手法力求多样、多变,调动一切可以运用的手段强化艺术效果,特别需要警惕惯性的平铺直叙和结构千篇一律化。不然,思想上、艺术上对读者的震撼和感染就不会那么强烈。

艺无止境,相信银东会不断攀登、步步向上的!

是为序。

 

2013年11月6日于三望轩

 

   (本文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山东省作协散文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散文学会副会长,滨州市作协主席,国家一级作家,山东省作协首批签约作家)

故乡,魂牵梦萦的地方(自序)

 

记忆中的童年,那些人之初懵懵懂懂的日子;梦里的故乡,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那个白发爹娘至今生活着的小村庄,像极了一串风铃儿。哪怕只是无意间触碰,也总会在心底清脆响起,而且那样悠长绵柔、刻骨铭心。一次次蓦然回首,关于童年和故乡的所有记忆,早已穿透漫长的时光隧道,走到记忆的前台。那些童年印记、成长履痕、梦里家园,一股脑儿地站出来,曾经的岁月影像,一幕幕清晰可见。往事一枝一叶,像茂盛的青藤,每每缠绕着我,让我时时陷于一种对童年和故乡的美好回忆之中。当然,还有那流年易逝不可追的惆怅和感慨。

在我的记忆里,童年、故乡、伙伴和父母乡亲,贫穷、淳朴、厚道,仿佛一副耐人寻味的水墨画,仿佛一条静静流淌的河流,仿佛一片谦虚内敛的庄稼地。一片土屋就是一个村庄啊。一个在地图上容易被忽略的村庄匍匐于大平原之上,村庄里纵横相连的街巷、错落有致的土屋,以及活跃灵动的鸡鸭们牲口们,被柳树槐树榆树枣树们的苍翠、野花杂草的鲜艳所包围仿佛在美丽的画里;我的父老乡亲们终日生活在村庄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被土屋袅袅的炊烟、人及牲口的呼吸、远处飘散过来的泥土的气息,以及头顶上或晴或阴的日头所笼罩,宛若在浪漫的诗中。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贴近土地、亲近自然,安然而静谧;人与人和睦相处,心灵相通,大家相互扶持朝前走,送走一个个日落又迎来一道道晨曦,用饱满的温情、关怀,呵护经营着惨淡漫长的岁月。贫穷的日子,却不乏浓郁的人情味,不乏简单而单纯的快乐与希望、期冀与梦想。他们的生活似乎从来没有忧愁,没有烦恼,总是在尽情享受着大自然和生活的点滴赐予,用一颗感恩的心,笑看日出日落,恭迎春去秋来。

曲曲折折的小巷里,回荡着我们童真无邪的笑声,我们的笑声抖落了木格格窗棂的尘埃,惊飞了庭院树上的蝉雀;村边弯弯的小河旁,那辆老水车一味吱吱呀呀唱着,河里清澈的水潺潺流淌,水中鱼儿在阳光下悠然嬉戏;水湾中茂密的芦苇水藻,像巧夺天工的织锦,染绿了喧嚣骚动的夏天,把一种夏天的味道渲染到极致;那口古老的砖井旁,印下了我们年少无知的履痕和“坐井观天”的争论;那片高大的槐树林,那片连绵的青纱帐,那广袤田野的沟沟坎坎,都曾记录下我们成长的足迹。故乡的一草一木,与父老乡亲们一起,见证着我们童年少年时期的欢乐与悲伤、憧憬与梦想。触摸童年和故乡的记忆,每一次都怦然心动,每一次都思绪万千,每一次都是心灵回归的真诚呼唤。

美好的年少时光,像水一样匆匆流走,只留下一些深深浅浅的记忆。青春的脚步也渐行渐远,匆匆前行的身影,远离了家乡故土,而心灵与思念,与故乡却贴得更近,还有关于故乡、关于童年的那些印象,也越发清晰可见。在故乡、在故乡人关注的目光里奔波前行,在冰冷的钢筋混凝土的缝隙里,在污浊的汽车尾气、恶臭的工业废气和嘈杂刺耳的噪音中,在人际冷漠、戒备森严的心灵壁垒下,辛苦经营着所谓的事业和感情,有时感到身心憔悴疲惫不堪,甚至缺少继续前进的勇气的时候,回首梦中的故园,遥望家乡的田埂,总能真切感觉到一份厚实的依靠与坚强。为了故乡,为了故乡那些期许的眼神,我没有理由放慢我前行的脚步。

故乡记忆是清澈纯净的。那时天空永远是蔚蓝色的,飘荡的云彩雪一样白,让人眩目;潺潺流淌的河水永远是透亮的,游弋的鱼虾亦清晰可见;空气永远是新鲜的,走到田间地头,漫步瓜棚豆架,随便什么时候深吸一口,就会感到透彻肺腑的清新与芬芳;乡间人永远单纯、淳朴、厚道,像脚下的泥土,像朴素的麦子,像春风一吹遍地开花的曲曲菜……那是一方没有污染的土地,那是一些素面朝天的笑靥,那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世外桃源。

搜寻记忆深处点点滴滴,记下我童年时代的欢笑与泪水、梦想与奋斗,以怀念那些逝去的日子和情感。穿行故乡田野沟沟坎坎,记录我梦里故土的真情与美景,以铭刻渐行渐远的珍贵印象或记忆。

多少次梦里,又见故乡屋顶上炊烟袅袅;多少回梦醒,止不住思乡的泪水恣意流淌……

我的小村庄,我的鲁北大平原。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