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城东过永济桥入宜春门,一进去,右手边先是文庙,再向西便是无棣县衙。
县衙大门,也叫头门,俗称八字衙门。面阔三间,青砖铺地。明代,无棣为避后来的明成祖朱棣讳故改为海丰,因此,为海丰县衙。对联“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此联是清康熙年间监察御史魏象枢自警题联。现成县衙标配,告诫苍天不可欺,民心不可负!
县衙大院里有好多古树,进大门,左手边一个小院里有三棵。一棵最大的槐树,400年左右的树龄。华华如盖,遮挡了近半个院落,有的枝叶快要垂到地面。苍翠的树叶跟崭新的朱红木格窗硬生出一种古旧之气,倒也赏心悦目。
左手边又一小院,门很低,上悬的应该是传说中的龙之第九子——椒图。县衙大门,仪门,二堂等的门环应该都是椒图“铺首衔环”,它嘴里含一个圆环,可敲打叩门。
据说椒图天性好僻静,最反感别人进入它的巢穴,遇到外敌侵犯总是将壳闭紧,所以放它在门口,镇守妖邪以求平安。另外椒图生性忠于职守,这里是衙门,是庄重的地方,所以要用椒图在这里负责看门,保一方百姓安宁。
小院里还有一棵百多年的臭椿树,一座狱神像——皋陶。古时候有“皋陶造狱,划地为牢”的传说,被后世奉为狱神。传说皋陶掌管刑法,设计出对犯人的惩罚方式是在地上画圆圈,在规定时间内不允许走出圈禁的范围,这是最古老的监狱的雏形。传说皋陶饲养着名叫獬豸的神兽,长得像山羊,头上独角能够辨别是非善恶。待审理纠纷案件时,让神兽去分辨罪犯,发现嫌疑人便会用角将其顶倒。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记载,从汉朝时衙门中便供奉着皋陶和獬豸,为“狱神”。
仪门,取“有仪可象”之义,表示县令的行为能为民表率。是县衙的第一道礼仪之门,凡上级官员来此门前,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县官、僚属整冠出迎至仪门外。
古时县衙的设置是有规制的,为显示等级差别,各级均有相应布局结构区分,不得僭越。其主要有两方面原则,一个是堪舆学说的制约,具体建筑物随八卦方位图的含义而占位,不可随意变更。其二是受皇家建筑布局、规制的影响,主体建筑物均布置在中轴线上,且不可迫求奢华。所以,县衙建筑在总体布局上具有宫殿建筑的缩影,同时兼有当地传统民居的风格特征。
大门,仪门,以及后面的戒石坊,二堂都在一条中心线之上,而两侧都有房屋相互对应。比如吏、户、礼、兵、刑、工六房,比如东西厢房。
县衙大堂,即正堂。是县衙最主要的建筑,高大、轩昂、庄重,尽显官衙的威严。上置"明镜高悬"匾额,下置"海水朝日图",公案上放一惊堂木。堂前一古槐,约200年树龄。
堂前东侧放着大鼓,不知是不是喊冤鼓,是的话,应该放在大门前才对。案几的四条腿上也有四只神兽,看不清是椒图还是獬豸或是别的什么。
二堂大门,两侧是门子房。看到这个门子就会想到红楼梦里的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二堂是知县处理一般民事案件接待外地官员、商议政事的地方,也是知县预审案件和大堂审案时退思、小憩之所。
进入二堂,有古槐一棵,名曰“听堂老人”,树龄600多岁。据清康熙《海丰县志》载:“县衙大堂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重修”。然历战火和政治运动冲击,后仅存二堂三楹。县里对二堂进行抢救性维修,成现今之模样。这是一座历尽了600多年风雨,鲁北地区惟一保存完好的明代县衙建筑。
这里没有对外开放,房门紧闭。向里张望,黑森森一片,顿生恐怖。600年的沧桑,沧桑里又有多少故事,但那时的他们不就是现在的我们,现在的我们岂不是后人眼中的他们?
再看那棵古槐,树底枯败,数枝空窿,然新树新枝从侧面生发,葱葱茏茏 ,600多年的脉络已然延续今日,料想以后会重现当年树冠如盖,披荫堂前的妙景。它又会听到些什么,看到些什么。它向我们诉说着600年的尘烟,会不会再对后人说现在的盛世繁华?
出二堂向前,便是西花园。这里跟前面的庄重的衙堂相比,可谓是赏心悦目。这里有假山、亭阁、花草竹木,大约这种地方是可以根据知县的喜好来设计的。郑板桥在山东潍县任知县时,就在其衙署后花园种竹子。并赋诗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县衙建筑作为中国一种特有的建筑类型,与中国宫殿建筑共同构成一套完整的官式建筑体系,填补了中国官式建筑的空白。它不像宫殿建筑那样辉煌高大,也不同于民居的简单朴素,而是刚好处于两者之间,这也许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转了一圈出来,回头又看到了门兽椒图。愿它镇守妖邪,保这方百姓安宁。
秦辉,山东无棣埕口人,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崇尚自然,喜欢真实。
于《小小说选刊》,《百花园》,《山东文学》,
《北大荒文学》,《当代小说》,《佛山文艺》,
《扬子晚报》,《新课程报,语文导刊》
等多家报刊杂志发表小说散文多篇,
作品多次入选各类文学选本。
2012年出版小小说集《酒心巧克力》.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