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草稿

资料图。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将在明天开幕的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简称“珠海航展”)首次亮相。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中国空间站继NASA宣布开放国际空间站后,宣布向全世界开放。


6月12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和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在维也纳联合宣布,来自17个国家的9个项目从42项申请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首批入选项目。


联合国外空司司长迪·皮蓬对此举表示高度赞赏,称中国的这一举措有力促进了载人航天国际合作,使更多的国家能够有机会参与载人航天技术研究,是对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有力支持。


“比国际空间站更国际”

“开放”,无疑是此次大手笔的解题关键词。


众所周知,现在世界上正在运行的只有美、俄、加、英、法、日等16国参与的国际空间站。现在中国正计划建造属于中国人的空间站,预计于2022年前后建成并投入运转。


以此为契机,也能吸引世界上多学科的顶级科学家到中国空间站来研究。到头来,中国空间站能为众多世界一流科学家提供难得的平台,有望成为吸引凤凰的“梧桐树”。


正如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前会长马丁·巴斯托所说,现在的国际空间站上虽然也有来自很多国家的实验项目,但这些实验机会通常只限于其合作伙伴,“国际空间站的国际化程度虽然很高,但存在局限”。


在他看来,中国为所有国家提供使用中国空间站的机会,在促进太空探索与合作方面释放了非常积极的信号,“史无前例,令人激动,将给很多没有机会进入太空的国家提供机会。”


中国空间站向国际开放“朋友圈”,奉行的无疑是多边主义的原则。让那些科研项目利用宝贵的空间站资源,往大了说,有利于构建“外空命运共同体”;往小了说,能助力科研“大迈步”——这里的“科研”还是无国界的。


中国空间站向世界开放!已批准17个国家9个项目

资料图。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将在明天开幕的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简称“珠海航展”)首次亮相。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赋能“外空科研”意义重大


中国建立了拥有全套技术的空间站,目前也设计了能与其他航天器对接、进行舱段级合作的接口。


而在空间站和空间研究方面,中国在方案设计、设备研制、空间应用、航天员培养、联合飞行等层面,也都做好了与其他国家充分合作的准备。


虽然说,现阶段中国空间站的研究尚未开始,但有了空间站这个独特平台后,或许能延续和推动国际空间站的研究。


目前的国际空间站科研成果颇丰。仅仅在2019年上半年,国际空间站就进行了许多科学研究,如蛋白质晶体生长、乙酰胆碱酯酶晶体培养、宇航员心脏和血管变化研究、少突胶质细胞祖细胞对微重力反应的研究、对白色念珠菌的研究等。


中国空间站在该领域是一张白纸,可以选择更多更好的项目。只要能吸引全球众多顶尖的科学家来空间站进行研究,多出成果,这对全世界都是好事。


研究项目将造福人类


从此次批准的在中国空间站进行的9个科研项目就可以看出端倪。在这9个科研项目中,有7个项目涉及空间物理、天文和太空环境外,有2个项目涉及生物医学。


这两个项目,一个是“太空肿瘤:来自个体内健康和肿瘤组织的3D类器官培养物由于空间条件导致的早期突变特征研究”,另一个是“微重力对致病菌生长和生物膜产生的影响”。


前一项研究可以为癌症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视角和路径;后一项研究通过研究微重力条件下细菌菌落的生长速度与生物膜产生的数量等,既可以为宇航员的健康提供保障,又可以为抗击地球上的致病菌引发的人体感染和疾病找到新的防治方法。


实际上,最受关注的,莫过于肿瘤研究,如果取得实质性成果,未来癌症患者有可能飞往太空或在模拟太空环境中治愈癌症。


不患癌和患癌能治愈是地球人共同的心愿,尽管今天已经有很多研究成果,但是现实的状况是,还有相当多的癌症难以治愈。


在地球上不能认识的事物,或认识不太清楚不全面的规律,或许可以在太空探寻到真谛;在地球上不能获得突破的研究或许可以在太空获得突破;在地球上不能治愈的疾病,或许可以在太空治愈。


由此看来,中国批准的这9个太空研究项目就已出手不凡,既具有竞争力和吸引力,又具有极强的实用性。


中国开放空间站是大布局,着眼的也是造福全人类。这样的大格局,注定会为其本身的价值加持。


声明:本文转自“新京报评论”,在此致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