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而这个故事是从描写木兰当户而织的场景开始的。有这样的开始,是因为这种场景在中国农村的家家户户上演了几千年。

以前自给自足的社会,农民自己纺线,自己织布,自己做衣。在那时,是否会织布、布织得好不好,是一个农村姑娘找婆家的条件之一。时代早已变了,现代化的纺纱织布机和流水线成衣车间工作效率很高,可以让一人织布万人穿衣。那“唧唧复唧唧”的机杼声,也早已在中国绝大多数农村消失了。

如今,走进无棣县佘家镇郭官村,你依然还能听到这种“唧唧复唧唧”的古老织布声,令人新奇。

郭官村老人用纯棉线织出优质老粗布

郭官村有多少台织布机,没有人挨家挨户数过,村里的老人说,上百台是有的。村里有多少个老人会织布,村里的老人说,有至少有上百个。

郭官村老人用纯棉线织出优质老粗布

郭官村5名妇女正在刷机

织布整个过程基本上是由一位老人在自家忙活。而牵机、刷机不行,至少需要3人以上合作才能完成。在郭官村,不管谁家要完成这两道工序,邻近会织布的妇女都会跑过来帮忙。

郭官村的织布机都很老旧,年份百年以上的有很多。会织布的大多都是老人,最年轻的也快60岁了。每位在织布的老人,都能说出自家织布机的来历:大多是她们的婆婆或老婆婆(丈夫的奶奶)留下来的,有的甚至更早。

郭官村老人用纯棉线织出优质老粗布

郭官村老人用纯棉线织出优质老粗布

郭官村74岁的孟祥娥在织布


郭官村老人用纯棉线织出优质老粗布

郭官村63岁的王同粉在“络约子”

“络约子”就是将纺好的线绕到四方体形状的“约子”上

现在会织布的这些老人,大多数是在年轻时学会的。那时的农村女孩,掌握纺线织布做衣很更要,就像现在的大学文凭。因为有了现代化机器,她们把织布机放下了很多年。现在重新搬出织布机,是因为有人觉得老织布机织出来的东西,有一种久违了的柔软舒适。

郭官村的老人们现在织出来的老粗布,主要用来做床单。她们做一床老粗布床单,要用长10米、宽0.6米的布;织这些布,手快的集中时间织,也需要两三天的时间。她们做好的床单,主要靠外出工作或打工的村民、亲朋帮着卖掉,一床能卖200来元钱。因为销路有限,老人们不敢织出太多的老粗布来,他们是以销定产。就是这样,常年织布的老人,一年也能靠织布有5000多元的收入,最多的能挣到七八千元。对六七十岁的农村老人来说,有这个收入让她们很骄傲。

郭官村老人用纯棉线织出优质老粗布

郭官村老人们都是用纯棉线织布

织出来的老粗布手感很好

郭官村的织布老人们听人说了合作社,也了解到在网上可以卖东西。现在她们想成立个合作社,也注册个商标,把她们一梭一梭织出来的老粗布挂到网上去卖。销路好了,她们可以用更多的时间织布,挣更多的钱。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