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无棣县为深入贯彻落实《山东海洋强省建设建设行动方案》,立足浅海滩涂面积广阔,近海饵料生物丰富,利用适宜底播增殖文蛤等名优贝类品种的优势,把海洋牧场建设作为培育海洋渔业新动能的重要引擎,加快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努力打造一批现代化海洋牧场示范区和海洋生态牧场综合体。正海集团作为无棣县海洋牧场建设的排头兵,以“海上粮仓”国家战略发展的要求实施建设以贝类为主的海洋牧场项目。从2016年开始,借力“海上粮仓”项目,坚持“高科技、高起点、高标准、全产业链”的发展理念,围绕贝类高科技示范园区、贝壳堤岛综合配套服务区,发展贝类原良种选育、贝类资源修复、贝类清洁生产、水产品深加工、牧场+互联网、冷链物流、销售、海域旅游、休闲渔业、科教体验等一体化完整产业链,建设以全国贝类繁育中心为代表、以国家级现代化海洋牧场为核心的一二三产业轴和以海洋产业为特色附加休闲产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圈,打造北部沿海规模最大的贝类繁育、生产、加工和流通基地。
坚持海陆统筹建设,打造海上“立体空间站”。完成了“一厅、一室、一院、一馆”的“四个一”建设,即海洋牧场陆域配套建设展示厅、监控室、研究院和体验馆,提升海洋牧场建设的可见性和可控性。建设完成了多功能海洋牧场平台一座,打造海上“立体空间站”。平台集资源管护、气象水文观测、安全保护、物资补给、特色旅游、环保治理、海洋科普等功能于一体,成为离岸海洋牧场建设的现代化支点。2018年5月,由正海旗下公司无棣新创海洋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发起成立了无棣古贝堤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注册了“滨州文蛤”“滨州金蚝”两个地域商标,树立了企业的品牌形象,提升了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合作社一期(2019年)计划投资1亿元,建设1万亩牡蛎养殖区,以后扩大到8万亩。
通过企业+合作社+渔户的合作模式,推动渔民“转捕为养”的脚步,提高海洋牧场生态修复力度。2018年6月,与青岛海洋大学院士包振民及其工作团队签订合作协议,成立“正海院士工作站”共同设计代表国内最前沿的贝类清洁生产与苗种培育生产基地建设方案,打造一流的贝类产业示范基地。 2016年5月-2017年5月投资2.5亿,完成海洋牧场第一期、第二期建设。其中累计投资3000万元完成第一期“四个一”海洋牧场在线监控系统,陆基信息化控制室、贝类研究所、展示厅,以及第二期水陆两栖多功能海洋牧场平台一座;投资2.2亿元用于贝类苗种的底播增殖,其中四角蛤40亿粒、文蛤30亿粒、毛蚶30亿粒,苗种已全部播撒完毕。2018年,进行第三期海洋牧场建设工作,投资1388万建设了自升式海洋牧场综合服务平台、投放钢筋构件礁以及牡蛎贝壳礁、购置基础设施投入998万元、投资2890万元建设贝类苗种培育与清洁生产基地。2018年还重点实施贝类苗种底播增殖与护养,共投资1.05亿,全年总投放毛蚶苗种15亿粒、文蛤苗种15亿粒、四角蛤苗种20亿粒。对牧场资源进行直接修复。 2019年,计划完善海洋牧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000万元购置海洋牧场看护船4只,现代智能化贝类捕捞渔船6艘,1000T牧场专用渔业码头一座1000T冷藏能力冷库一座,20T现代化恒温物流车4部。
“四个坚持”相互依存,共促海洋经济科学发展。今年以来,无棣县以“四个坚持”为目标,不断加大人工增殖力度,进行贝类修复,改善海洋环境,进行苗种投放。选择本地原良种进行人工育苗,实施人工增殖,促进牧场生物资源的尽快恢复。坚持“生态优先”。在现有捕捞和养殖业面临诸多问题的背景下,海洋牧场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形态,其发展有赖于健康的海洋生态系统。因此高度重视资源恢复,根据生态容量确定合理的建设规模,这是海洋牧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坚持“陆海统筹”。海洋牧场在空间上覆盖陆域和海域,陆域是苗种繁育、产品加工、牧场运行管理的基地,海域是开展人工鱼礁建设、增殖放流、生境修复、采捕收获的生产空间。因此,陆地和海上生产空间需进行合理统筹规划,海域根据水深和离岸距离合理布局各类增殖模式和增殖对象,陆域基于高效运行和方便管理的原则对各生产单元科学布局。坚持“三产贯通”。海洋牧场不仅包括水产品生产的产业链,还涉及到礁体和装备制造、产品精深加工和储运、休闲渔业等产业。未来无棣县将打通一二三产业,使海洋牧场成为经济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特别是将休闲渔业和生态旅游等产业有机融入海洋牧场建设中,充分发挥其对上下游产业和周边区域产业的拉动作用。坚持“四化同步”。工程化、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是现代海洋农牧业的发展方向。海洋牧场加强食品安全追溯技术,生物驯化、自动化采收等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和应用,综合提升海洋牧场的整体技术水平。
下一步,无棣县海洋经济的发展,将以海洋牧场为综合载体,推动渔业与互联网、旅游、休闲、文化、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使传统的海洋渔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张相安)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